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課程地圖
略過巡覽連結
視覺藝術學院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教育目標
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成立於民國92年,以建構藝術創作與理論學術為基礎訓練為課程重點,就音像、視覺、文博、音樂四大領域,分藝術創作、藝術理論與評論、當代社會文化思潮、藝術史學等研究方向。學生除須擇一領域為專題研究外,並須以藝術創作為基礎進行跨領域研究。本博士班是以培養創作與理論兼備之藝術類專業人才為目標,也是台灣藝術高等教育中第一個成立兼顧理論學習與實務訓練的研究所。本校現有之研究所課程,將提供廣泛之相關研究資源。本所所開設之課程則將涵蓋完整的藝術創作與理論之個別指導與合班研討。本所博士生應有系統地發展個人研究方向與主題,期能逐步建構具體的研究成果。

一、建立具在地觀點之全球化視野

文化之紮根必須先立足本土,進而胸懷國際。台灣歷經南島民族文化、西歐殖民文化、漢文化、近代歐美文化、日本文化、現代美日文化等的影響,在地文化與國際文化已有相當的融合,可視為台灣文化發展上之優勢;在本土立足點上進一步培養學生全球宏觀視野,則是本所博士班課程規劃的重點。

二、人文素養與創作實務並重

本校素以藝術理論、人文素養及創作實務並重;除了培養專業的藝術工作者外,本所亦期養成專業之術行政人才、教育人才以及研究人才。畢業生除專業創作外,未來可從事行政機構、學術機構、教育機構、文化團體之相關工作。

三、多方位整合的跨領域研究

藝術創作與理論之形成,與歷史文化背景不可分割。藝術創作者應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當代藝術創作除涵蓋藝術領域之外,更應融匯社會學、人類學、哲學、心理學、藝術學……等不同學門的知識,以豐富創作理念內涵與形式。本校為一專業藝術學府,領域涵蓋音樂、繪畫、雕塑、建築、編織、金工、陶藝、影像、動畫…等等藝術學門,在課程方面足以相互支援,建立深入的研究體系,以養成廣博與專精兼備之學生。

四、彈性的開課方式提供多樣性研究方向

課程規劃將就相關知識學門加以分類,每隔年選擇不同主題開設系列課程與相關講座,一方面促進研究風氣,提供學生多種選擇;另一方面增加校內與校外的學術交流,鼓勵跨領域學門的研究方向。本所亦將邀請國內外知名教授進行短期講座,加強教學資源,提昇研究水準以及研究範圍的深度與廣度。
學生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
學生基本素養核心能力評核方式
 藝術體驗與詮釋能力指標1-1:覺察形體、材質、色彩等造形構成原則
指標1-2:能理解媒材與創作的關係
指標1-3:能詮釋作品與其所在之脈絡的關係
指標1-4:能區別藝術作品之風格與價值
藝術創作能力指標2-1:能掌握特定主題之藝術創作技術
指標2-2:能控制藝術作品之完成度
指標2-3:能透過作品的視覺形式來詮釋理念
指標2-4:能廣泛關注新媒材與科技之應用於創作
指標2-5:人文素養與創作實務並重
溝通表達與分享能力指標3-1:能以口語或文字適切表達創作理念
指標3-2:能說明特定主題之創作與理論的關聯
指標3-3:能具同理心與人分享對作品之詮釋
多元藝術關懷與思維能力指標4-1:對各類藝術能有好奇心且主動蒐集資訊
指標4-2:了解視覺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之關聯
指標4-3:對人類處境與藝術發展能持續關懷
指標4-4:建立具在地觀點之全球化視野
藝術行動企畫、策展與評論能力指標5-1:能策劃跨領域之藝術行動
指標5-2:能完整執行特定類型之創作展覽
指標5-3:能書寫藝術評論或研究
    課程與能力指標資料
     課程與能力指標資料 課程與能力指標資料

課程規劃
    課程規劃架構圖     瀏覽學年度學分科目表:
 課程規劃架構圖 課程架構.pdf
課程分類課程名稱【開課年級】
學分科目表群組:共同必修 最低:12學分 博士論文[4] 藝術創作理論寫作課(上)[3] 藝術創作理論寫作課(下)[3]
學分科目表群組:共同選修 最低:12學分 當代藝術與策展專題[2] 藝術與文化[1] 視覺文化專題[1] 獨立研究[2] 藝術評論專題[2] 創作研習[2] 藝術原典文獻選讀
學分科目表群組:核心選修 最低:12學分 研究方法[1] 藝術社會學[2] 美學專題[1] 藝術實踐(一)[1] 藝術實踐(二)[1]
學分科目表群組:專業選修 最低:9學分 ..專業選修
未來發展
升學資訊 就業資訊
升學資訊 國外相關藝術研究所資訊
就業資訊 公職─一般行政/文化行政/藝術行政等相關類科
就業資訊 文化出版社/雜誌出版社編輯/策展人
就業資訊 學術教職─大專院校等藝術相關教師